臺灣秋季的蝴蝶別有一番特殊的生態樣貌,是賞蝶人欣賞蝶影的好時機,相對於成蝶的翩翩飛舞,其實隱蔽在寄主植物枝條間、行為低調許多的蝴蝶幼生期,也悄悄的在花草枝枒間,上演一齣精彩絕倫的生態戲碼,但著套戲碼不見得輕鬆易見,往往需要仔細端詳寄主植物的食痕或特別部位,才能一睹風采。

對許多蝴蝶幼蟲來說,秋季的氣溫降低,雖然會導致代謝及成長都會減緩,但是較低的氣溫也會降低寄生性天敵的活躍程度,進行戶外觀察時可以見到寄生的比例較低,室內飼養時也比較不容易養出寄生蜂或寄生蠅,或許反而是適合繁衍的季節,此時到低海拔山區觀察幼蟲,相信會有不錯的收穫。
秋季是不少植物結果的季節,對於喜愛食果的玳灰蝶來說,也是轉換夏季寄主、改為取食這些秋季結果植物的必要步驟,低海拔山區常見的軟毛柿、菊花木都在秋季結出豐碩的果實或豆莢,雖然這些果實外殼硬梆梆的,但絲毫難不倒玳灰蝶鋒銳的口器,只見他們一路咬穿外殼進入果實或豆莢中,並用腹部末端、平坦且硬厚的腹節背側擋住咬出來的果實開口,彷彿把背部當作門一般,模樣非常有趣,他們在果實內安全的啃食完果肉後,就會尋找木本植物隱蔽的縫隙,化蛹其中。

不僅偏好食果的蝴蝶幼蟲適合在秋季觀察,秋季有不少豆科植物綻放美麗的花朵,這也讓喜好取食豆科植物花朵的各式灰蝶有了豐沛的寄主植物,例如雅波灰蝶、豆波灰蝶、白雅波灰蝶、銀灰蝶等,都是探尋幼生期樣貌的好時機,以中南部常見的白雅波灰蝶為例,這種灰蝶的幼蟲喜好取食豇豆屬植物的花,在秋季這個大量豇豆開花的季節,很容易觀察到母蝶在寄主植物的花苞上認真產卵,藥錠狀的卵是白色帶點藍綠色澤,幼蟲則是美麗的綠色,有時身上會帶有紅色紋路,他們大啖花朵為食,為了避免花朵凋謝,食物供應不足,白雅波灰蝶的幼蟲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為終齡幼蟲,並下到地面落葉堆或其他隱蔽環境化蛹,假如有興趣飼養這些以豆科植物為食的灰蝶們,則要小心其幼蟲往往有吃掉其他幼蟲的習性,而且經常是已經成為前蛹的終齡幼蟲,由於行動不便,加上位於養殖容器內,無法躲藏,最容易被其他幼蟲吃掉。


大多數蝴蝶一但進入成蝶階段,往往就要迅速地進行交配及產卵的工作,但也有部分蝴蝶有者截然不同的生活史策略,翠蛺蝶屬及瑙蛺蝶屬有著頗為近似的生活史過程,他們早在六月份就陸續羽化,在臺灣的低、中海拔山區翩翩飛舞,但一直要等到秋季才開始進行繁衍下一代的任務,此時體型較為壯碩的雌蝶會開始尋找合適的寄主植物,並以聚產的方式把卵整齊的產在葉背,卵表面有著非常細緻的突起及凹刻,模樣彷彿放大版的「病毒」一般,十分特殊而美麗,經過數日的成長並孵化後,群聚在一塊的初齡幼蟲會啃食老熟的寄主葉片,並在後續寒冷的冬季,以不休眠的模式持續進食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