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提到的尖翅翠蛺蝶,和二十幾年前進入臺灣的串珠環蝶與方環蝶,一樣都是從北部開始被發現,推測都是人為刻意或不經意引入的,與季風氣流等自然因素無關,但這些偏南方分佈的蝶種能留下來繁衍,甚至於擴散到各地,與年平均溫度節節升高,應該有某種程度的關聯,以下來談談臺灣各地蝴蝶近年來受氣候影響所產生的分佈上的變更。

稀有與一世代的蝶種每年觀察記錄到的數據變化太大,我們就以普遍常見的種類來說明,黃襟蛺蝶和切翅眉眼蝶在臺北盆地周遭是非常普通的蝶種,在低溫期這地區會以成蟲形態出現的蝴蝶並不多,但只要天氣變好氣溫升高,有蝴蝶出現的日子,能看到這兩種蝴蝶的機率卻是相當高,但根據以往的標本和文獻紀錄,牠們以前主要是分佈新竹以南的蝶種。另外翠斑青鳳蝶分佈上的變化更是經典的例子,四十幾年出版的圖鑑敘述牠是僅產於鵝鑾鼻一帶的稀有蝶種,但過幾年就有人在臺南市區的公園採到其幼蟲,約二十年前著者在臺中科博館外圍綠地看到牠們在花圃上到處亂竄,前幾年新竹的蝶友告知,翠斑青鳳蝶在當地已是常見的蝶種,這一、兩年常有蝶友在臺北和新北看到成蟲或在其寄主上找到幼蟲。看來牠們分佈範圍很快就遍及全臺了。


蝴蝶的分佈除了受到有無寄主的限制外,氣候條件便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很多蝶種其寄主植物明明廣泛分佈,牠們卻被限制在某些範圍,這幾年這些蝶種也開始擴展版圖了。但許多例子都是觀察剛起步,必須有後續的記錄來佐證。熱帶白裙弄蝶原來是南部分佈的蝴蝶,近年頻頻在中部被觀察到,今年在埔里及蓮華池一帶山區有更多的記錄。原本只記錄於中部以南,最北在苗栗出現的暗色娜波灰蝶,今年出現在新北的新店山區,有蝶友拍到交尾畫面,附近也有其寄主植物,這發現值得持續觀察。

以上觀察似乎意味著北部的蝶種記錄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另外南部進入臺灣的偶產種,如果有寄主植物存活下來的成為定居偶產種的機率也變高,從以前的黃裙遷粉蝶和黃裙脈粉蝶,以及後來的鑲邊尖粉蝶等,都是如此,接下來應該還有其他蝶種進入臺灣。看起來似乎很美好的事,但背後卻暗藏很大的危機。臺灣產蝴蝶有很多不耐高溫者,牠們主要分佈於中高海拔或臺灣北部,當溫度逐漸升高時,牠們勢必往高處或往北方移動,但是牠們的寄主如果不產於這些地區,只有走向滅亡一途。雪山山脈最北邊的低山地區產有藍丸灰蝶,牠們在南邊有一近緣種黑丸灰蝶,以前大概以新北桃園一帶為界,近年的調查與觀察發現黑丸灰蝶持續往北擴散,部份地區有人為介入的跡象,進入以往只有藍丸灰蝶的區域,因為兩者棲地與寄主都一樣,藍丸灰蝶同時面臨不同種的競爭和氣候的威脅,這個蝶種需要大家的關心,因為再往北就只有海洋沒有陸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