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蝴蝶的越冬❄️

         臺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地區交界處,深受東北季風以及西南氣流等外在氣候因素影響,島內有大面積的高山地帶,氣候受到海拔高度影響,而產生了十分多樣的季節差異,這些季節性的差異,不僅在溫度上影響了蝴蝶及其他昆蟲等變溫動物的生存模式,溫溼度差異所造成的植物物候上的變化,更是影響了蝴蝶幼生期的進食策略。特別在冬季時節,溫度的降低不僅不利於成蝶的活動,許多寄主植物相繼落葉也讓幼生期進行中的蝶種難以維持活動代謝所需的能量,因此不少蝶類演化出各式各樣的越冬模式。本文介紹幾種分別以蛹、卵、幼蟲及成蟲越冬的種類,讓讀者認識這些不同蝶種多樣性的越冬策略。

黃星斑鳳蝶的蛹    (攝影/呂晟智)

台灣榿翠灰蝶的卵   (攝影/呂晟智)

         由於臺灣的平地的低溫時節相對較短,大多數低海拔地區的蝶種並沒有固定的越冬模式,許多種類在幼蟲時期時,如果遇到低溫的情況,則可能會在化蛹時以越冬型的蛹來度過較為嚴寒的時間,這類型的蛹會減緩或停止成蟲盤的發育,待氣候變暖後再行羽化。有部分一年一世代的蝴蝶也會以蛹作為越冬的固定階段,例如春天出沒的黃星斑鳳蝶,幼蟲在夏季覓得足夠的養分後,便會尋覓隱蔽處並蛻皮成蛹,其蛹體與折斷樹枝極其相似,優異的保護色可以避免天敵的捕捉,劍鳳蝶、斑鳳蝶、絹蛺蝶等種類也是固定以蛹期作為越冬階段的著名例子。

        以滯育或是尚未破殼的卵作為越冬的階段也見於許多種類的蝴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分布於中海拔山區的翠灰蝶族成員,以較為常見的臺灣榿翠灰蝶為例,其以寄主臺灣赤楊的嫩葉為食,但臺灣赤楊的嫩葉於春季至夏初生長,因此夏季活動的成蝶會在臺灣赤楊的枝條或芽點附近產卵,而卵則會歷經秋冬的風霜洗禮,直至春季來臨時,幼蟲隨著嫩葉的生長而孵化,隨即可以取食並完成後續的生活使階段。分布低海拔的臺灣灑灰蝶也有類似的生活史,由於寄主植物無患子在冬季會全數落葉,此時臺灣灑灰蝶的卵正藏匿於樹皮裂縫深處,等待冬季結束,春季來臨時的抽芽,再行孵化並爬上枝條覓食。

正在樹皮縫隙產卵的台灣灑灰蝶  (攝影/呂晟智)

在青楓枯葉上越冬的槭環蛺蝶幼蟲  (攝影/呂晟智)

        利用幼蟲越冬的種類也不算少,槭環蛺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幼蟲取食冬天會落葉的青楓,在冬天漸漸來臨時,尚未長大的幼蟲會吐絲固定一片尚未乾枯的葉片,並將自己的位置固定於葉片中央,紅褐色的體色是非常良好的保護色,在幾乎落光葉片的寄主樹枝上,這一片被絲固定的枯葉以及其上的越冬幼蟲便慢慢等待冬季的結束,以及青楓嫩葉的新生。

        雖然在低海拔地區的冬季,並不難看到成蝶的活動,但對於一年一世代的種類來說,以成蝶的階段越冬相對較為少見,緋蛺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其幼蟲以櫸木葉片為食,每年5至7月份是成蝶發生的季節,這些成蝶經過短暫的覓食與活動後,便會找尋隱蔽的環境停棲,度過隨之而來的秋季與冬季,並於隔年的初春再度開始活躍,開始求偶、交配與產卵。

越冬後的緋蛺蝶成蝶  (攝影/呂晟智)

        他們越冬的模式雖各有不同,但這些繽紛多樣的蝶類總能熬過低溫而缺糧的冬季,在來年再度綻放美麗的身影,也讓我們細細觀察並欽佩自然生態的奧妙之處。

歡迎分享,若有需要轉載或他用,請與我們聯繫!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