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數十年來都市持續向郊區甚至於往淺山區域擴展,改變了原本低海拔山區的自然生態與環境,以往許多適存於這些環境的常見物種,受到環境的改變以及頻繁的干擾,已慢慢的減少或消失,以蝶類來說在自然環境中是高度受到大眾喜愛和關心的物種,多年來一直有人在各地從事短期或常期的調查或記錄,通常大家對調查的內容比較在意的是,這裏到底記錄到的蝶種有多少,有那些是稀有種,但卻很少注意到,本來該出現的常見種是否正常出現還是有減少趨勢,或是完全沒記錄到。

柑橘鳳蝶在臺灣的分布從平地到中海拔山區均產,大部份的離島和外島也都有棲息繁殖的記錄,幼蟲的寄主除了野生芸香科以外,也能取食人為栽植的柑橘屬植物,以前還曾被列入為果園害蟲,另外牠們也會進入到都會區利用公園、校園或家中種植的柑橘或柚子等繁殖,早年與花鳳蝶並列為都市中最常見的鳳蝶,曾幾何時,臺灣的都市人口逐漸密集、車輛開始增多,接著而來的是空氣汙濁加上落塵量大增,植物葉片油汚堆積,忍受能力較強的花鳳蝶留下來了!並幾乎佔據都市中所有空間,相對的對於環境汚染耐受度弱的柑橘鳳蝶則開始從都市中撤退,有些退到郊區或臨海平原,在臺灣最極端的現象當屬大臺北地區,在盆地內及邊緣山區已極其罕見,想要看牠則要翻過盆地到臨近地區才有機會看到,目前觀察臺灣大多數的區域也面臨到同樣的問題。

臺灣產的波紋黛眼蝶由德國鱗翅目學者Hans Fruhstorfer在1908年發表,內容對形態沒做任何描述,只提到全島分布、量多、每次運來的標本中都會有。後來多位撰寫臺灣蝴蝶圖鑑的臺、日籍作者,也以普遍的常見種來標示牠們。本種蝴蝶寄主為多種禾本科植物,近年來的調查與觀察,發現其記錄非常零星,雖然除了低溫期的月份沒發現成蟲,其餘時間皆可見,著者在臺北周遭的陽明山區、五指山區及北海岸,甚至稍遠的烏來山區都記錄過,但本蝶種卻可遇不可求,什麼季節在哪裏可看到,卻完全無法掌握。唯一可確認的是牠們出現的地點都是人為干擾頻繁的地方,目前推測波紋黛眼蝶從以前的普遍常見種到現在成為罕見的稀有種,應該跟都市開發和人為干擾有所關聯。
當我們開心的在拍攝或欣賞那些漂亮或稀有的蝶種時,是否也偶爾想想,平常那些被我們忽略的不起眼和常見的蝴蝶,最近是不是變少了!還是很久沒再看到了。

